2020年成都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训练题及答案(2)
【导语】大学语文是成考中必考的科目,整套试卷练习下来比较能看清楚考生们的掌握情况,为帮助考生复习,这里
成都成考网小编整理了2020年成都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训练题及答案(2),如下:
一、选择题:1~20小题,每小题2分,共40分。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,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,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。
第1题单选 《行路难》中下面哪句诗运用了历史典故( )
A.金樽清酒斗十千
B.将登太行雪满山
C.忽复乘舟梦日边
D.多歧路,今安在
参考答案:C
第2题单选 在下列作品中,属于五言律诗的是( )
A.陶渊明的《饮酒》(其五)
B.杜甫的《蜀相》
C.李商隐的《无题》(相见时难别亦难)
D.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
参考答案:D
第3题单选 《选择与安排》中提出的完美作品在结构上应具备的条件是( )
A.层次清楚、轻重分明
B.首尾呼应
C.要有头有尾
D.有贯穿的主旨
参考答案:A
第4题单选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( )
A.《三国演义》
B.《水浒传》
C.《红楼梦》
D.《儒林外史》
参考答案:C
第5题单选 莫泊桑出生在( )
A.军官家庭
B.没落贵族家庭
C.教师家庭
D.商人家庭
参考答案:B
第6题单选 下列《陌上桑》中的诗句,在描写罗敷美貌时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的是( )
A.头上倭堕髻
B.耳中明月珠
C.来归相怨怒
D.紫绮为上襦
参考答案:C
第7题单选 来归相怨怒,但坐观罗敷’’中的“坐’’意思是( )
A.坐下来
B.定罪
C.因为
D.副词,表示无缘无故
参考答案:C
第8题单选 《炉中煤》一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( )
A.直抒胸臆
B.借景抒情
C.托物言志
D.隐喻手法
参考答案:C
第9题单选 下列曲词中,概括《天净沙·秋思》全篇主题思想的是( )
A.枯藤老树昏鸦
B.小桥流水人家
C.古道西风瘦马
D.断肠人在天涯
参考答案:D
第10题单选 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出自( )
A.《季氏将伐颛臾》
B.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C.《谏逐客书》
D.《郑伯克段于鄢》
参考答案:D
第11题单选 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一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史实来证明中心论点,运用的表现手法是( )
A.比喻
B.夸张
C.对比
D.象征
参考答案:C
第12题单选 唐代提出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创作主张的诗人是( )
A.李白
B.杜甫
C.王维
D.白居易
参考答案:D
第13题单选 李清照的《声声慢》(寻寻觅觅)是( )
A.豪放词
B.田园词
C.婉约词.
D.风雅词
参考答案:C
第14题单选 《灯下漫笔》一文主要抨击的是( )
A.中国“固有的精神文明”
B.帝国主义
C.资本主义
D.中国的奴隶制度
参考答案:A
第15题单选 徐志摩曾于l923年与人发起成立( )
A.创造社
B.新月社
C.语丝社
D.湖畔诗社
参考答案:B
第16题单选 《庄子·秋水》中的河伯指的是( )
A.渭河之神
B.淮河之神
C.长江之神
D.黄河之神
参考答案:D
第17题单选 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,这种论证方法是( )
A.类比法
B.归纳法
C.演绎法
D.对比法
参考答案:C
第18题单选 在《季氏将伐颛臾》一文所运用的论据中,下列属于理论论据的是( )
A.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
B.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
C.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
D.先王以为东蒙主
参考答案:A
第19题单选 《马伶传》中“以分宜教分宜”的意思是( )
A.用现实生活中的严嵩教舞台上的严嵩
B.用现实生活中的分宜人教舞台上的分宜人
C.用现实生活中的顾秉谦教舞台上的顾秉谦
D.用现实生活中的顾秉谦教舞台上的严嵩
参考答案:D
第20题单选 下列诗句中属于远景静态描写的是( )
A.操吴戈兮被犀甲
B.车错毂兮短兵接
C.旌蔽日兮敌若云
D.矢交坠兮士争先
参考答案:C
二、文言文阅读:21~29小题,共9分。
阅读韩愈《张中丞传后叙》中的一段文字,然后回答下面小题。
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,城之陷,自远所分始。以此诟远。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。人之将死,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;引绳而绝之,其绝必有处。观者见其然,从而尤之,其亦不达于理矣!小人之好议论,不乐成人之美,如是哉!如巡、远之所成就,如此卓卓,犹不得免,其他则又何说1
第21题简答 将“引绳而绝之,其绝必有处”一句译成现代汉语。(4分)
参考答案:将绳子拉断,肯定有一个地方先断开。
第22题简答 这段文字驳斥的谬论是什么?(4分)
参考答案:这段文字驳斥的谬论是:城破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,以此证明许远投降了敌人。
第23题简答 这段话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?(2分)
参考答案:所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方法。
阅读《诗经·氓》第五、六章,然后回答下面小题。
三岁为妇,靡室劳矣。夙兴夜寐,靡有朝矣。言既遂矣,至于暴矣。兄弟不知,呸其笑矣。
静言思之,躬自悼矣。
及尔偕老,老使我怨。淇则有岸,隰则有泮。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。
反是不思,亦已焉哉1
第24题简答 从这两章诗可看出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?(4分)
参考答案:第五章写她在嫁到“氓’’的家里的这段时间里,夙兴夜寐地操持繁重的家务,还要忍受“氓”变心之后对她的虐待,处境贫穷痛苦,她被无理休回娘家,还受到娘家兄弟嘲笑。由此可知她的性格特征是自尊自重的。第六章告诉人们,当了弃妇,她不向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低头,也不自哀自怨,而是冷峻地总结了婚姻失败的教训,显示了她正视现实、刚强不阿的性格特征。
第25题简答 本诗是否可称为“弃妇诗”?(2分)
参考答案:可以称为弃妇诗,诗中女主人公就是被抛弃的,她是讲述自己痛苦婚姻的教训。
第26题简答 女主人公嫁到氓家受到什么样的待遇?(4分)
参考答案:受到了种种虐待,既要操持繁重的家务,还要被“氓’’打骂。‘‘氓,,喜新厌旧,公然遗弃了她。
(三)
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,然后回答下面小题。
孔子日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;譬如平地,虽复一篑,进,吾往也。”孟子日:“有为者,譬若掘井,掘井九仞,而不及泉,犹为弃井也。”成败之数,视此而已。
第27题简答 本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?作者是谁?(2分)
参考答案:本段文字出自梁启超的《论毅力》一文。
第28题简答 孔子和孟子的话观点是否一致?和结句“成败之数,视此而已”有何联系?(4分)
参考答案:孔、孟的话观点是一致的,和结句“成败之数,视此而已”也是一脉相通的。孔、孟都反对功亏一篑,主张做事要坚持到底。
第29题简答 文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?(4分)
参考答案:运用了引用、比喻的修辞手法。
三、现代文阅读:30~38小题。共9分。
阅读《风波》中的一段文字,然后回答下面小题。
七斤虽然住在农村,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。从他的祖父到他,三代不捏锄头柄了;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,每日一回,早晨从鲁镇进城,傍晚又回鲁镇,因此很知道些时事:例如什么地方,雷公劈死了蜈蚣精;什么地方,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。他在村人里面,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。
第30题简答 七斤的飞黄腾达是怎么表现的?(2分)
参考答案:无非是说七斤祖孙三代当了船工,地位、眼界都高于鲁镇的一般的捏锄柄子的农民:
第31题简答 七斤知道的“时事”是什么?这种时事是否迷信、荒诞?(4分)
参考答案:七斤知道的“时事”,充其量不过是些迷信的传闻,这表明他还很愚昧,并不了解真正的国家大事。这种“时事”是迷信、荒诞的。
第32题简答 作者说七斤在鲁镇“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”是何意思?有无讽刺成分?(4分)
参考答案:是说七斤的眼界宽于鲁镇农民,社会地位也略高于农民。在鲁镇,也是个挂得上号的知名人士。行文之间,显然有一定的讽刺成分。
阅读《再别康桥》首、尾两节诗,然后回答下面小题。
轻轻的我走了,
正如我轻轻的来;
我轻轻的招手,
作别西天的云彩。
悄悄的我走了,
正如我悄悄的来;
我挥一挥衣袖,
不带走一片云彩。
第33题简答 谈谈两节诗之间相互呼应的联系。(4分)
参考答案:这两节诗一头一尾,联系密切,互相呼应。大体整齐,句数、字数相同,有的句子是在重复;有的句子,改补了词语,形成了重复与整齐中又不乏变化的特点,体现了“为新诗立法”,追求音乐美、建筑美的新月派的诗歌理论。两节诗之间首尾呼应,突出了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,是那样潇洒、豁达。
第34题简答 两节诗在句数、字数、重复、变化几方面有什么关系?(4分)
参考答案:这两节诗句数、字数相同,有重复的句子,也有变化的句子。形成了有同有异的局面,显示了诗人求新求变的创作追求。
第35题简答 首节末句是“作别西天的云彩”,尾节末句是“不带走一片云彩”,两句在情感、心境上有何不同?(2分)
参考答案:首节“作别西天的云彩”,有一种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的无奈心绪,多少有点被动、遗憾。末节“不带走一片云彩”,则显得主动、潇洒,没有什么可留恋、可遗憾的,心里平和、无失落之感。
阅读季羡林《八十述怀》中的一段文字,然后回答下面小题。
我是不是也在做着春的梦呢?我想是的。我现在也处在严寒中,我也梦着春天的到来。
我相信英国诗人雪莱的两句话:“既然冬天已经到了,春天还会远吗?”我梦想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;我梦想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;我梦想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。
第36题简答 这段话表达了“我”的什么心情?(2分)
参考答案:对美好未来的渴望。
第37题简答 作者引述雪莱的话有何寓意?(4分)
参考答案:坚信美好未来很快就会来到。
第38题简答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?(4分)
参考答案:表现方法:象征。修辞手法:排比。
四、作文:50分。
第39题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,根据要求作文。
观书有感(其一)
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请以《清流·活源》为题,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,不少于800字。